关于我们
西湖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徽商古道古时茶庄,清朝茶叶产销进入全盛时期,商铺众多,贸易活动十分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地理区域优势得到提升,景鹰、景婺黄高速公路跨越全境,乡内交通便利,公路硬化,通信实现了全乡无缝覆盖。有景德镇西湖珍芝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和德宇集团投资的德宇活茶基地,年出产名优茶叶30余吨。
耕地面积7030亩,人均0.72亩,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3700万元。2011年生产粮食3000吨,其中水稻2000吨;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产量700吨。生猪饲养量3000头,家禽年饲养量1.06万羽,茶园面积1.4万亩,茶叶年产量270吨。生产香菇119.5吨,木耳80.5吨,茶油11吨。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2380元。 [3]
粮、林、茶、食用菌是农业经济支柱。水资源丰富,有拦河坝42座,小Ⅱ型水库5座,山塘39座。耕地面积5617亩,其中水田5417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50吨,森林覆盖率达86. 3%,活立木蓄积量483162立方米,年产商品材5490立方米。每年发展袋料香菇60万袋,袋料毛木耳400万袋,茶叶66吨,以名优茶为主。
工业主要以林产品加工为主,西湖木竹工艺品厂1家,产品为竹菜板,年创产值850万元。
2011年财政总收入1282万元,其中:国税111万元,地税299万元。
西湖乡由原以粮、林、茶为主导产业的单调格局发展为以茶、林、食用菌、野生蔬菜、粮食全面发展的大格局,实现了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该乡的农特产品主要有茶叶、著名品牌有西湖珍芝、茶宝云尖等,其中西湖珍芝曾获得省优称号和国际大奖。其次是“青溪山牌”野生蔬菜系列,其产品已在北京、深圳等地畅销。三是香菇年产30万袋,木耳年产150万袋。四是茶油。五是竹菜板。六是大量的天然野生蔬菜。
粮、林、茶、食用菌是农业经济支柱。水资源丰富,有拦河坝42座,小Ⅱ型水库5座,山塘39座。耕地面积5617亩,其中水田5417亩。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2450吨,森林覆盖率达86. 3%,活立木蓄积量483162立方米,年产商品材5490立方米。每年发展袋料香菇60万袋,袋料毛木耳400万袋,茶叶66吨,以名优茶为主。
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68万元,地方财政收人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183元,工业企业收入207万元。民营企业主要有“西湖珍芝”茶叶公司、西湖采石场、竹制品厂等。
西湖乡驻地古称太湖,后与西湾村合成一乡,各取一字,改为西湖。古时西湖乡的桃墅村就是浮北的第一大集镇,整个街面上店铺林立,又称桃墅店,繁荣的经济,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启秀桥(俗称石桥下),建于乾隆年间,属我国典型的石拱桥,整桥长50米,宽10米,桥面全部用清石板铺成,桥下有个石柱子,柱子上有石帽、石篮、石画鹛,风一吹过似有音乐声起。皖南民居保存较好的民宅的有多幢,房屋的门窗、梁柱全部雕刻着古戏文中的人物及花鸟等图案。另外还有潘溪的汪氏宗祠、茶宝祠堂等诸多古建筑无一不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历史名人有汪澈,字明远,桃墅府前人。宋绍兴进士,枢密使,他家的后人现还保留“枢密祠垣”的古牌匾。
境内姓氏以汪姓为主,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其次是王、夏姓。
该乡地处二省三县交界之地,道路四通八达。西南有经桃公路与安徽省东至县相通,东北西良公路通祁门县,东由经桃公路与206国道相连,距市、县只有78公里。两条高速公路(景鹰、景祁黄)穿行我乡。各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高压电,村村通有线电视。积极扩大移动通讯信号覆盖范围,移动及联通网络覆盖率达50%。村里基本上都通了程控电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我乡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